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走进学生心里去——专访马克思主义学院范志轩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7-06浏览次数:2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大下英才而用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人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和奋斗着,范志轩老师就是其中的一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了几十年。

范志轩,男,1964年1月,四川井研人,教授,法学硕士。1987年毕业于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2001年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党建。现在,四川理工学院(既现四川轻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教学工作:30年来主要承担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讲座》。

立德树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的发展中,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国家繁荣的基础和支撑,因此,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范志轩教授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志轩教授认为最大的成就是,自己所传授的经验知识对学生有帮助,帮助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三观的整形,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充满信心。范志轩教授说:“做老师的初心就是育人。”一堂课与学生的互动,与学生产生共鸣,会不会引起学生反思,都至关重要。谈到与学生相处,范志轩教授表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需要给予学生关爱,自己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以身作则感化学生,不仅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还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需脚踏实地,落到实处。必须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坚定信念,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心中。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范志轩教授坚定信念,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信心。面对困难和挑战,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被外界干扰和动摇。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和实践。面对社会,范志轩教授也积极做理论宣讲,编辑文章,使得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更能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思想。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柱,是培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范志轩教授说到,现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何进入学生思想和行动中。范志轩教授认为,在80年代,青年们总是认为国外发展好,有些崇洋媚外的心理,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能因思想的“冲突”和先辈们艰苦奋斗的事迹产生强烈反响,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深深地在青年心里扎根。而现在,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青年们越来越自信,青年们对国外文化从仰视到平视再到俯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早已在他们心里留下了印记。但是对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寡见少闻,对以前的艰苦也没有感同身受,在课堂上很难引起共鸣。对此,范志轩教授也呼吁当前的青年学生多参与红色文化的实践中,增强学习兴趣。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对那些希望投身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年轻人,范志轩教授寄语:首先,我们需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支撑,我们就能看到社会美好的一面,从而增添我们前进的信心和动力。第二,我们“既要抬头看远方,也要脚踏实地”学好我们的专业知识,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谋福利,范志轩教授感慨:眼下高考填报志愿进行的如火如荼,每位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填好志愿,好学校,好专业。范志轩教授认为,志愿专业没有绝对的好坏,“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把它做好了,那都是做出了成绩的,都是对社会有意义的,那你的价值就能得到体现,别人没有的你有,别人有的,你能做的更好,那就是你的本事。”应该打破传统的功利观念,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激励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第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人文的,科学的,心理的……做一个健康的阳光的人,对以后事业发展,家庭幸福,都有帮助。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建设,加强与同学、老师和社会人士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网络。

从范志轩教授的身上我们看到,作为一位老师,他对学生的负责和期望,希望我们能把学习与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奋斗激情。同时作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者,我们通过范志轩教授能看到无数同他一样优秀的人,他们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他们坚持将自己的人生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奋斗。

 

(作者:化工学院 徐文莉,徐志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