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轻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专业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发布者:hgAdmin发布时间:2025-07-17浏览次数:10

专业历史沿革

1965年:四川轻化工大学的前身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简称“652工程”)在四川自贡成立,隶属于原化学工业部。开设了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等专业(建设期)。

1973年: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正式开学,设置有无机化工、高分子化工、基本有机合成、化工机械四个专业委员会,并迎来了首届118名工农兵大学生。

1979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成为全国保留的化工类高校之一。

1983年:四川化工学院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开设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等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专业。

1998年: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调整的要求,将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等专业组合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2003年:第一届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生毕业。

2004年:四川轻化工学院更名为四川理工学院。

2007年: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2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2年:化学工艺获批四川省重点学科。

2014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3年)。

2017年:再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

2021年: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3年:获批四川省首批本科高校应用型品牌专业。

2024年:第3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有效期6年)。


专业定位

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创新精神及解决复杂化学工程及相关领域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位证书

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目标,根植川南、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成渝经济区化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工程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在化工及相关行业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艺与工程设计、生产组织与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化学工程及相关领域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到各类大中型化工、医药企业、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和高新企业等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艺与工程设计、生产组织与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一)课程体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夯实数理与化学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涵盖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等,系统传授化工过程设计、优化与调控的核心知识。

实践与拓展课程:通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过程设计与CAD、化工仿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强化工程能力,并开设材料化工、环境化工等选修课以拓展前沿视野。

(二)教学特色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学科交叉+科研驱动+产业协同”的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

1、学科交叉创新课程

开设《新材料与碳中和》、《锂电池科学与技术》等前沿课程,融合环境科学、材料学,拓展学生跨学科视野。设立《多晶硅生产技术》、《化工节能原理与低碳技术》等专题研讨课程,鼓励学生探索化工新兴领域。

2、科研项目驱动培养

推行“导师制+项目制”模式,低年级学生可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参与国家级或企业课题(如CO₂捕集、纳米材料制备等)。设置《化工实验技术》选修课,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成果汇报,培养科研思维。

3、产业协同实践平台

与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企业共建“氟材料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开设《认知实习》实训课程,模拟数字化工厂运营。引入“企业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覆盖工艺优化、安全评估等实际需求。

4、竞赛与双创融合

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挑战杯等赛事纳入学分体系,配套开设《创新创业导论》必须课。支持学生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平台推动专利或创业项目落地。

师资情况

化学工程与工艺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人数占总人数的66.67%,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总人数的89.74%,具有国外留学经历7人(占比17.95%),45 岁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56.41%,92.31%教师有至少6个月以上的企业工程实践经历。

专业负责人


杨郭,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计划”访问学者,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四川省第十三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四川轻化工大学从事化工、环境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来先后主持和主研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四川省青年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pplied Surface Science,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工业水处理,环境工程,印染等主流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件,获得授权5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在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治理、高盐难降解工业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多项技术成果。

学生发展

统计年份

本科年级

毕业总人数

就业率(%

研究生考取率%

2024

2020

200

89.29

31.7

2023

2019

177

87

27.7

2022

2018

134

91

20.1

科学研究与学科竞赛

近三年,教师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8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横向项目20余项,申报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共20余项。

平台与合作单位

依托国家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化工实验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等平台,承担了80%以上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目前走出了一条化工及相关领域科教和产教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现已与中昊晨光、川恒集团、宜宾天原、宜宾五粮液集团、和邦制药、龙蟒大地、重庆元泰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和教学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