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5日,四川轻化工大学“轻舟化梦”团队参与由共青团自贡市沿滩区委员会、四川轻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自贡市沿滩区青少年宫联合主办,在自贡市沿滩区沿滩小学开展的“爱心蜀托”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以“传承地域文化、赋能儿童教育”为宗旨,将自贡“恐龙之乡、千年盐都、中国灯城”的文化特色与大学生专业优势深度融合,通过红色教育、科学探索、非遗体验等课程,为小朋友们打造了一场知识、实践与地域文化交融的成长盛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以专业服务基层、以热情传承文化的使命担当。
自贡文化走入课堂,地域特色流入童心
自贡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沉淀千年的盐业文化、富集的恐龙化石资源、璀璨的彩灯艺术传统与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实践活动注入了鲜活的在地文化素材。由8名化学工程专业大学生组成的“轻舟化梦”团队,将专业特长与在地文化深度融合——恐龙科学实验揭秘远古生命,盐业历史故事串联工业智慧,红色革命精神滋养家国情怀。依托这样的“在地化”课程设计,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在互动中深化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演绎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教育板块以“英雄故事+沉浸体验”的模式为核心。志愿者深挖自贡本土红色人物资源,讲述自贡籍革命烈士江竹筠(江姐)在重庆渣滓洞的坚贞事迹,展现家乡儿女的革命风骨,并以“我是革命小英雄”主题活动重现王二小等经典少年英雄故事。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感悟革命精神,活动结束后,他们纷纷感叹英雄的智慧与勇气。自贡本 土志愿者以饱含情感的生动讲述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红色基因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用科学之眼探索,让知识之光传播
科学实验课堂成为连接专业与文化的创新载体。志愿者带领学生制作“恐龙荧光灯笼”,讲解荧光物质的科学原理;通过“变色恐龙蛋”实验模拟恐龙化石的色泽变化,并结合自贡恐龙纪录片向孩子们揭示远古奥秘。此外,还进行了模拟盐湖油水分离现象的“彩虹熔岩灯”实验和解析生物发光原理的“萤火流星雨”实验。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科学魅力,更从家乡特色资源中汲取探索动力。
传统技艺步入课堂,非遗文化沁入人心
千年盐业文化在非遗体验活动中焕发新生。志愿者精心设计“马兰纸制作”课程,讲述自贡盐工用马兰草造纸包装盐晶的历史,手把手教授纸浆制作与晾晒技艺。孩子们用自制纸张绘制盐井、恐龙图案,感受传统工艺的劳动温度与生产智慧。此外,“盐都彩灯”元素巧妙融入“彩虹泡泡龙”实验,流动的彩色泡泡如微型彩灯,让孩子们感受“中国灯城”的奇幻魅力。非遗体验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也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创造力。
化专业为力量,伴儿童共成长
大学生志愿者以专业素养赋能教育实践。化学工程学子严谨设计实验步骤,每堂课前均进行预实验确保安全;在“变色恐龙蛋”等实验中,将氧化还原反应等抽象的专业知识,巧妙转化为“恐龙蛋变色”的直观趣味现象。志愿者们在课堂中化身“小老师”,严谨的专业态度与温情的互动方式并重,不仅传递知识,更以自身成长经历激励学生。一名小学生感慨:“哥哥姐姐好厉害,我也要考上大学!”五天实践周中,10场特色课程覆盖25名学生,孩子们动手能力、协作意识显著提升,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也从“听说”变为“体验”。家长反馈称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长见识”,学校也肯定其“专业融合文化,讲述结合实践”的显著育人成效。
成长与教育齐飞,实践共传承一色
此次“三下乡”实践以文化传承为纽带,以教育赋能为抓手,实现了大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小朋友在体验中收获成长的双向共进。青年志愿者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践力量,让自贡的恐龙、盐灯、红色故事在乡村课堂中“活”起来——从静态认知变为动态体验,从陌生符号变为亲切记忆,既拓宽了儿童视野,又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未来,此类活动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结合自贡地域文化特色与高校专业优势,推动更多青年以专业智慧服务乡村振兴,让文化传承与实践教育在基层沃土中绽放持久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