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学院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秉持“夯数智、提质量、强应用、注创新、拓评价”的理念,以智慧课程为抓手,打破传统教学壁垒,推动“教、学、管”全流程革新,切实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教育教学质量,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筑牢数智根基。
一、在理念机制上破,在数智共识上聚
强化数智教育引领。深刻把握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时代趋势,明确教师在AI时代的角色定位,将智慧课程建设作为院系教学改革核心任务,率先启动相关建设工作,形成“主动适应、积极探索、标杆引领”的数智教学共识,为后续实践奠定思想基础。
健全协同推进机制。搭建“学院统筹+智慧树支撑+教师参与”的三方协同体系,明确各主体职责:学院负责整体规划与资源保障,智慧树提供技术指导与平台支持,教师聚焦课程应用与创新实践,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智慧课程建设推进格局。
创新培训运行模式。摒弃传统单向灌输式培训,构建“成果导向+案例分享+实操演练+团队协作”的多元化培训模式,将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确保教师不仅理解智慧课程理念,更能熟练掌握应用技能,切实提升培训实效。
二、在课程实践上融,在教学创新上汇
夯实智慧课程基础。以《分离工程》《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节能低碳技术》三门已建智慧课程为实践基石,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与数智技术的融合点,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完善课程运行流程,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课程样板。
深化AI工具应用。开设“AI工具个性化应用”专题模块,由智慧树网高级产品经理与教师团队联合指导,通过“应用演示+实操练习”形式,引导教师探索AI工具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作业批改等环节的个性化应用路径,推动教学方法创新。
探索混合式教学新范式。以智慧课程平台为依托,结合线下课堂教学优势,构建“线上预习+线下精讲+线上巩固+线下拓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增强师生互动频次,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度,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三、在评价管理上优,在育人质量上提
创新课程评价机制。借助智慧课程平台数据优势,建立“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新机制,实时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参与度及知识掌握情况,实现评价维度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完善教师发展评价。将智慧课程建设与应用成效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智教学创新实践,对在智慧课程建设、混合式教学探索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肯定与支持,激发教师参与热情。
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注重智慧课程建设成果的总结与推广,及时梳理三门示范课程的建设经验、运行案例及应用成效,形成可借鉴的实践方案,为其他课程的智慧化改造提供参考,推动全院课程数智化水平整体提升。
四、在示范辐射上强,在生态构建上延
发挥标杆引领作用。立足本院智慧课程建设先发优势,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成熟模式、典型案例整理成册,面向全校其他院系分享交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引领学校课程数智化建设走向深入。
拓展校企合作维度。深化与智慧树等专业机构的合作,持续引入先进的数智教学技术与理念,共同研发适应化工领域人才培养需求的智慧课程资源,推动前沿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丰富智慧课程建设内涵。
构建长效发展生态。以本次工作坊为契机,建立智慧课程应用与创新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数智教学研讨、经验交流与成果展示活动,持续优化智慧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助力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